七台河零下30度的清晨,5点半的体校操场总有个小女孩在煤渣跑道上逆风狂奔。王蒙的启蒙教练马庆忠记得,这个10岁孩子总把棉裤跑湿结冰,却坚持每天加练2小时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,17岁的王蒙看着杨扬夺冠时暗自发誓:"我要让国歌在速滑赛场响起。"八年后在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,她以破奥运纪录的方式兑现承诺,500米、1000米双冠加身,1500米银牌入账,单届冬奥斩获3块奖牌的成绩至今无人超越。
【魔鬼弯道的艺术大师】
"她过弯时冰刀倾斜角度能达到惊人的55度。"前国家队技术顾问赵宏博透露,王蒙独创的"压弯不减速"技术改变了短道速滑的竞技范式。2013年世界杯盐湖城站,她在500米决赛最后一个弯道竟将时速提升至58公里,相当于汽车在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。这种近乎疯狂的弯道加速能力,源于她每天300次负重弯道训练的积累。德国《明镜周刊》曾用"被闪电附体的冰上舞者"来形容她的弯道超越。
【冰刀之外的温度】
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"速滑女王"退役后转型教练时,曾自掏腰包给队员买进口冰刀。2018年平昌冬奥周期,她带着腰伤跪在冰面为队员示范动作的视频全网刷屏。"现在的小队员不知道,王指导当年训练完经常咳出血。"现役国手曲春雨回忆道。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,或许能解释为何她带教的运动员在2022北京冬奥会获得混合接力首金。
当我们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看到孩子们模仿王蒙的招牌冲刺动作时,或许该提醒他们看看训练馆墙上的那句话:"冠军的另一个名字叫坚持。"对于想追随王蒙脚步的年轻选手,不妨从每天多练一组弯道压步开始——毕竟那个煤渣跑道跑出来的姑娘证明过,冰刀划过的每道痕迹都不会白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