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登陆NBA前,王治郅早已证明自己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19岁的他隔着"海军上将"罗宾逊完成暴扣;2000年悉尼奥运会场均13.5分5篮板,硬刚美国梦之队拿下单场17分。小牛球探阿尔维·梅森曾提交报告:"他的投篮手感像德国人(诺维茨基),但移动更灵活。"可惜这份报告被淹没在"中国市场开发"的喧嚣里。时任小牛助教的小尼尔森后来承认:"我们本该给他设计更多低位战术。"
【政治漩涡中的迷失】
2002年夏天成为转折点。篮协要求王治郅回国备战亚运会,而他想留美训练争取合同。这个选择被无限放大,最终演变成"不归事件"。快船队提供的3年600万合同因此搁浅,更讽刺的是,当王治郅2006年解禁回归CBA时,姚明已在NBA站稳脚跟。前《体坛周报》记者徐济成透露:"大郅的英语比姚明好,他本可能成为更早的文化桥梁。"
【那些被改写的可能性】
看看他在有限机会里的表现:2002年12月对阵掘金,12分钟砍下9分4篮板;2003年3月面对马刺,三分球3投全中。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残酷事实——如果生在现在的NBA,空间型五号位的价值会被重新评估。2016年ESPN的复盘报道指出:"他的真实命中率(57.3%)高于同期诺维茨基,但场均出手仅有3.7次。"
当王治郅2016年退役时,NBA已经掀起三分革命。约基奇们证明国际内线可以当组织核心,文班亚马的出现让机动型长人成为抢手货。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"王治郅为何没成功",而是"NBA当年是否真的看懂了他"。
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球迷,不妨找找2003年快船队的训练录像——那里藏着一个能投三分、会背后运球的中国巨人,正在做当今联盟最吃香的事情,只不过早了整整二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