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9月,拉姆在直播时遭前夫泼汽油焚烧致死,案件细节震惊全国。法院卷宗显示,唐某在离婚前就多次实施家暴,最严重时曾用摩托车链条抽打拉姆致肋骨骨折。当地妇联记录中,拉姆报过三次警,但最终都因"家庭纠纷"调解结案。这种暴力模式在青藏高原牧区并不罕见,但拉姆的网红身份让事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。
【司法进程中的争议点】
唐某二审被判死刑后,其辩护律师提出"激情犯罪"的辩护意见引发轩然大波。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,涉家暴杀人案中被告人获死缓的比例高达63%,而唐某成为近五年甘孜州首个因家暴杀人获死刑的案例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案发前三个月,唐某曾因持刀威胁拉姆家人被行政拘留,但未引起足够重视。
【舆论场上的身份标签】
在抖音话题#拉姆案#的12.8万条讨论中,"前夫"这个称谓被反复强化。有网友发现,唐某的抖音账号直到案发前还在发布骑马放牧的日常视频,评论区充斥着"好男人"的称赞。这种线上线下形象的割裂,暴露出偏远地区家庭暴力识别体系的失效。一位参与过200起家暴案件调解的社工透露:"施暴者往往在社区有着正常甚至良好的社会评价。"
当我们讨论家庭暴力时,或许该少些对个体善恶的简单评判,多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系统性预警信号。建议关注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每年发布的《涉家暴案件审理报告》,里面详细记载了从情感纠纷到恶性犯罪的关键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