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加达郊外的渔村走出过不少羽毛球好手,但叶诚万的经历格外特别。12岁才第一次握拍的他,靠着在沙滩上光脚追球的野路子训练,硬是打进了国家青年队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24岁的他爆冷淘汰丹麦名将拉尔森,虽然最终止步八强,但标志性的“骑马式杀球”已经让全球观众记住了这个总爱咧嘴笑的选手。2000年悉尼决赛对阵吉新鹏时,他第二局21分的得分里有17分来自杀球——这种近乎偏执的进攻风格,后来成了印尼队选拔苗子的重要参考标准。
【他才是“反手之王”的原版】
现在球迷总说陶菲克的反手技术划时代,可翻看2001年世锦赛录像会发现:叶诚万用反手劈杀斜线时,陶菲克还在当陪练。当年日本公开赛半决赛,他连续三个反手勾对角逼得孙俊跪地救球的画面,至今仍是羽毛球教学片的经典案例。印尼媒体曾统计,2000-2002年间他的反手得分率高达63%,比正手还高出5个百分点。这种非常规数据背后,是每天加练300次反手挥拍的疯狂。
【被林丹改变的历史走向】
很多人不知道,2003年世锦赛本该是叶诚万的谢幕战。当时31岁的他带着膝伤出征伯明翰,却在八强赛碰上了20岁的林丹。那场21-19、21-17的失利背后有个细节:第二局14平时,叶诚万因为护膝脱落请求医疗暂停,重新上场后连续出现4个主动失误。退役后他在采访中坦言:“那个中国男孩的变速能力让我意识到,羽毛球的新时代来了。”
如今在雅加达的羽毛球博物馆里,叶诚万的奥运银牌被放在陶菲克金牌的旁边。但真正懂行的人会盯着展柜里那双磨破底的训练鞋看——鞋底的特殊磨损痕迹,至今仍是印尼青少年队训练步法时的教具。下次当你看到选手用反手突击边线时,不妨想想这个总被遗忘的名字。想深入了解他的技术细节?去找找2001年全英赛他对阵盖德的录像,第三局那个鱼跃救球后立刻起身杀上网的连贯,堪称羽毛球史上最被低估的“神操作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