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乒联改用40+塑料球后,旋转削弱让直板选手的台内优势大幅缩水。许昕的"神仙球"集锦再惊艳,也改变不了反手位天然缺陷——对比樊振东暴力反手连续输出能力,许昕需要多跑两步的劣势在11分制里被放大。东京奥运周期,许昕对张本智和3胜2负的战绩,远不如樊振东的7战全胜来得稳当。
【双打之王的定位困局】
刘国梁给许昕贴过"双打万金油"标签,这既是肯定也是枷锁。里约奥运他和张继科的男双所向披靡,但大赛单打名额只有两个的现实下,教练组更倾向让马龙、樊振东专注单打。有个细节: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,许昕/樊振东夺冠后,刘国梁特意叮嘱樊振东"接下来你的战场在单打",而许昕接着备战混双。
【年龄与机遇的时间差】
许昕比马龙小3岁,却和樊振东差了整整6岁。2016年里约奥运后,28岁的马龙仍在巅峰,20岁的樊振东已崭露头角。东京奥运延期那年,31岁的许昕要同时兼顾混双、团体和单打资格,体能分配明显力不从心。看看现在王楚钦的崛起路径:00后左手将,反手技术更现代,教练组的资源倾斜自然转移。
或许许昕的价值本就不该用"是否被重点培养"来衡量。他那些匪夷所思的背后击球、跨步爆冲,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享受早已超越胜负。真要给年轻选手建议,倒不如说:在技术革新飞快的乒坛,既要保持特色也得补齐短板,像王皓当年硬是把直板横打练成杀招那样,才能突破教练组的刻板印象。